周知:门票价格会跟实际略有出入,以实际门票价格为准,本文只作为参考价格。
西安易俗社剧场
在古都西安,能代表秦腔艺术最高水准的就要算西安易俗社了。西安易俗社原叫“陕西易俗社”,创办于1912年,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的剧院社之一。
位于西安市关岳庙街(今西一路)坐南向北。此地原为“宜春原”,清末固原提督张志行(蒲城县人)之子张少云爱好二簧,购地建筑室内剧场,以演二簧为主。民国五年(1916),军阀陆建章督陕时整修,装置了西安最早的转台,作为京剧演出场所。民国六年卖给易俗社,该社又对原舞台进行改造修葺。由当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书题“易俗社”牌名。“宜春园”始更名为“易俗社剧场”,成为陕西最早的现代化剧场之一。
剧场由前厅、观众厅(含楼座)、舞台、演员化妆室组成,砖木结构。设座席九百零四位。
该剧场长期为陕西易俗社(今西安易俗社)固定演出场所。自其建成后秦腔正式进入剧场演出,三十年代的现代灯光布景也首先在这里出现,现为陕西戏曲文物保护单位。
圜丘遗址
西安圜丘遗址位于陕西师范大学南区校园内,原为师大体育学院所在。圜丘遗址,又名天坛或圆丘,元代以后始称天坛。西安圜丘初建于隋,唐代沿用了300年,比北京天坛早一千多年,是唐代祀天礼仪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1957年圜丘遗址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了对圜丘遗址的发掘工作。遗址高约8米,为四层素土夯筑圆坛,白灰抹面,底层直径54米,第二层约40米,第三层约29米,顶层约20米,各层高1.5-2.3米不等。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呈十二辰分布。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是皇帝登坛的阶道。
圜丘遗址为唐代祀天礼仪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也为研究我国礼仪制度的演变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敬德塔
敬德塔坐落于鄠邑区东南紫阁峪沟口内直距3·2公里处的一个山头上。
敬德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宋代重修,虽历经千年的风雨和几次地震,仍然巍峨屹立。据省志载“宝林寺,在紫阁山,唐太宗敕建,尉迟恭监修。内有宝塔,高五丈余。”敬德塔为一座不知其主的实心葬骨塔,青砖结构,高约17米,七级四面仿楼阁形式,当地群众因传说该塔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敬德监修,所以俗称敬德塔。根据1987年在该塔西侧第5层塔中发现的一小石碑记载,该塔建于1092年,实为宋塔而非唐塔。
《雍胜录》载:“紫阁峰在户县东南,旭日射之,烂然而紫;山形上耸,若楼阁然,故名。”山上有古刹,或云南山诸寺,唯紫阁峰寺为冠。明代王九思云紫阁峰有瀑布,景特奇绝。紫阁峰之北有黄阁峰,其南有白阁峰,峰顶常年积雪不融,其西有仙掌峰,等等,俯仰皆景。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西安市。它是隋代和唐代的都城,年代约为公元582~907年。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发现于1956年,总面积约83.1平方公里。城址的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形式,由外廓城、宫城、皇城组成,并设有东、西二市。宫城位于外廓城北部正中,皇城位于宫城之南。城内街道宽敞整齐,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城址0土了大量建筑构件,还发现有多处隋唐时期的窑藏,其中仅何家村窖藏一处即出土金银器205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唐代金银器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批。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隋唐都城的形制、布局和历史沿革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它的形制和布局,不仅成为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范,对临近国家都城的形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家文物局)
姜寨遗址
姜寨遗址
〔概况〕姜寨遗址,于1972年9月发现,1979年发掘。包括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其址在县城北一公里处的姜寨村南,临河北岸上。是我国对新石器时-古发掘中,迄今所见最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中间偏东有公路南北穿过,西北角极少部分为姜寨村所压,面积5万平方米左右。村南有临河,为天然屏障,东、北两侧有弓形环绕的围沟3条,是村落的防卫设施。村落分为居住区和墓葬区两大部分。沟内为居住区,中心是广场,广场四面各有房群,房门都面向中心广场。东南部临近围沟处的大型房子是氏族公众活动的地方。
〔出土文物〕(1)房址,共120多座,其中属仰韶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首次发现故名,属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包括不同时代的各种类型:半坡早期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等。约公元前5000~3000年。)半坡类型的100多座,史家类型的4座,半坡晚期类型的7座;龙山文化(系新石器晚期文化,1928年最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属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在仰韶文化之后,约公元前2800~2300年。)的10多座。房址平面有方、圆两型,分大、中、小三种:大房一座,面积120平方米;中型房4座,平均面积80平方米;其余小型房,面积20平方米左右。营建方式有地穴、半地穴和平地建筑三种。结构是土壁,壁柱,茅草顶。一般都有门道,门道上有门篷,下有门坎。房子中心是灶坑,灶坑周围一般都有1、2、4、6个不等的柱洞,共129个。有的柱洞周围有非常坚硬的土圈。灶坑共300多个,属半坡类型的200多个,半坡晚期类型的30多个,其余属庙底沟和史家类型,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并有深穴、浅穴及灶面之分。(2)窑穴,烧制陶器的陶窑共4座,属半坡类型。窑门为圆形。由火膛、窑门、窑室和环形火道构成。储藏东西的窑穴共有400多个,交错地分布在住房附近。其中属半坡类型的200多个,特点是多半有二三个台阶,可以旋转上下。属史家类型的30多个,庙底沟类型的5个,半坡晚期类型的80多个,属龙山文化的40多个。窖口有圆形、方形和圆角方形、圆角长方形,口小底大,一般是口径1米,底径2米左右,深2米左右。早期的更小、晚期的更大。(3)墓地,有3处。一号墓地在围沟东外,属半坡类型,自北而南,首先是一群婴儿的瓮棺葬,接着是未成年的小孩墓和成人墓,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殉葬品一般为5至7件,有尖底瓶、钵、盆、碗、罐和蚌、骨等各种装饰物和石质工具。二号墓地在遗址的中心,属仰韶文化史家类型。绝大多数为多人多层次的二次葬。一般墓中,埋葬10多具或20~30具,最多的达70~80具。殉葬品多是小型带盖罐和葫芦瓶。三号墓地在一号墓地近东偏北,葬式和殉葬品与一号墓地大同小异。墓地中共有土坑墓300多座,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130多座,史家类型的180多座,半坡晚期类型的3座,龙山文化的5座。有瓮棺葬200多座,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170多座,史家类型的40多座,半坡晚期类型的2座,龙山文化的1座。
遗址出土文物1万多件质地有石、骨、角蚌及陶器等。有石、骨制的斧、铲、铧、凿、镞、骨针、骨鱼钩等生产工具,骨石制的笄、珠、环和坠饰、蚌饰、贝饰等装饰品。
陶器出土较多,陶制的钵、盆、碗、罐、瓶、壶、盂、杯等多种生活器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属史家类型的有敛口浅腹钵、平底碗、带盖小罐、大口鼓腹瓮、直口直腹尖底罐、葫芦瓶、短颈壶等。纹饰有绳纹、弦纹,指甲、席布纹少见。彩陶多为黑彩,有鱼纹、鸟纹、圆圈纹、圆点纹、弦线纹、黑条带纹、椭圆点纹等,器具里施有彩色者实属罕见。(2)属庙底沟类型的有曲腹碗、钵、双唇口尖底瓶、平底瓶、鸡冠耳罐、直壁平底杯等。纹饰有绳纹、细线纹、弦纹附加堆纹等。彩陶有弧线纹、鸟纹、曲线纹、圆点纹等。黑彩多施于钵、盆的外上腹或口沿上。(见下图)(3)属半坡晚期类型的主要是敛口曲腹平底碗、钵,宽平沿盆、附加堆纹罐、带流罐、喇叭口长脖尖底瓶、大口直壁瓮等。纹饰以粗绳线、细线纹为主。
在姜寨遗址出土的陶器上还发现有40多种120多个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多数跟半坡遗址刻划符号相同,这是那时的文字,有些已经被破读。
姜寨遗址的出土文物,包括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它说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部落在这里生活了约3000年之久。
昭慧塔
昭慧院塔(又名三阳寺塔)
位于唐昭慧院,今高陵一中校园内。建造时间待考。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塔基坏损就倾,时人银孟常等维修。为密檐式砖塔,通高53米,8面13层,顶为圆形宝瓶式,底层有南北两个券门,其余各层为正东、南、西、北四个券门,每层叠涩出檐,用二砖和牙子各二砖交错砌筑,第8砖后作出假飞椽桃檐,然后反叠涩内收,各檐角微上挑,并悬有舌铃。塔梯内绕,可作攀登。结构挺拔而坚固,历经千年,几经地震犹岿然耸立。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陕西省文物局拨专款9万元,对该塔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维修后的高陵塔,保持了原建筑的艺术风貌。在每个密檐挑角复装铁铃,共104个。每当晴空丽日,登塔远眺,西安盛景清晰可望,渭北风光尽收眼底。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城西北约5千米处。在西汉200多年中,这个城市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在西安建都的13个王朝中,10个王朝以汉长安城为都。汉长安城遗址也是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遗址。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长安城历经三个时期,90多年建成。汉高祖五年,刘邦将秦兴乐宫重修,改名为长乐宫,由栎阳迁都于此处理朝政。汉高祖七年建成未央宫。惠帝元年开始修筑长安城,惠帝五年九月城墙修筑完工。汉武帝太初元年,兴建了城内的北宫、桂宫、明光宫和城西的建章宫,并在城西修建上林苑,开凿了昆明池等。
至此,长安城全部建成,规模齐备。周长25.7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为了把先修的宫殿建筑都包括在内,城垣只得顺地势修筑,因此,汉城成为不规则的方形。城南像南斗星,城北像北斗星,因此又称“斗城”。
城内街道布局整齐,有8条大街,160个巷里,9个市区。街道宽平,可以并列12个车轨,道旁栽植槐、榆、松、柏,茂密丛荫。最盛时城内人口近30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城市。今北城墙和西城墙大部已夷为平地,惟东城墙保留较多。西城墙尚余一丈左右,城门前可见漕渠遗迹。此外,尚有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太液池和承露殿遗址,由之可看出汉长安城内宫殿和街道的大体布局。近几十年来,对汉长安城的考古发掘正有计划地逐步进行,发现大量极为珍贵的汉代古简及编钟等文物。
仙游寺法王塔
仙游寺法王塔座落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境内的终南山山麓,是一座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的砖质佛塔。
仙游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为安葬佛舍利在仙游寺的西北侧修建了舍利塔,即现在的法王塔。法王塔是一座早期砖仿木楼阁式密檐塔,塔高30米,基础9米见方,共7级。塔身每层均以砖砌出叠涩塔檐,每层的正面还开有塔门。整个造型极为古朴、庄严。1998年,在塔身的搬迁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地宫,出土有双面刻纹石碑一块、石函一具。石函内藏有鎏金铜棺1具,棺内有一精美的琉璃瓶,瓶中存有舍利子10颗。
仙游寺法王塔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隋代砖塔,对研究隋代佛塔建筑以及佛教发展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
景点位置
陕西省周至县终南山山麓
建章宫遗址
建章宫遗址位于未央区三桥街道办北部,汉长安城遗址西侧,属于汉代宫殿遗址。建章宫始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汉武帝时期活动的主要宫殿。宫中主要建筑有前殿、奇华宫、神明台等。西汉末年,建章宫遭到破坏。地面现存遗迹主要为前殿等夯土台基,地下遗迹多被农田和部分城市建筑所叠压。建章宫前殿自修建伊始,实际上是作为汉代皇帝的皇宫使用的。其宫城的管理、官吏的设置、城内的布局均与皇宫——未央宫相近。建章宫前殿遗址、神明台遗址、双凤阙遗址是建章宫内地面尚存的宫殿建筑遗迹。
1957年5月31日,建章宫前殿遗址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家遗址
康家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相桥镇康家村北,为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遗址。
遗址区发现房址300余座,东西成行,南北成排,多为东北一西南方向,个别为东西方向。单个房址为半地穴式,圆角长方形,有的平面呈内外双室的”吕”字型、”凸”字型。房内白灰地面,多设有灶,灶坑内有1~2件陶器。墓葬为单人葬,葬式有仰身直肢、侧身曲肢和俯身。另发现陶窑、窖穴和灰坑等遗迹。出土有陶、石、骨、角等类遗物近万件。陶器以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篮纹居多,器形中尖底器,三足器多。
康家遗址是一处文化内涵丰富、聚落布局清晰的客省庄文化遗址,是剖析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典型遗址。(国家文物局)
唐东渭桥遗址
唐东渭桥遗址
位于耿镇白家嘴村西南300米,今渭河南2.6公里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木柱梁桥、南北走向,全长548.8米,宽11米。揭露出楔人原渭河河床的木桩22排418根、石分水金刚墙4座。桥南端石铺道路残长约160米,残宽12~20米,出土铁钉、铁板、铁栓板及“开元通宝”钱币、铜佛像等,共100多件。1967件,曾出土开元九年(721)“东渭桥记”残碑一通,文载京兆尹率高陵、三原等10余县官民合修东渭桥缘起、经起。1981年发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安华严寺塔
中国佛教华严宗佛塔。建于陕西长安县韦曲少陵原半坡华严寺内。该寺建于唐贞观年间,为华严宗发源地。清乾隆年间因少陵原坡塌崩,殿宇被毁,现仅存砖塔两座。东边一座为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的墓塔,方形七层,高约13米,塔上镶有石刻“严主”两字,二层上有“无垢净光宝塔”石刻,塔下有唐大中六年(852)刻《杜顺和尚行记碑》,现移至陕西省博物馆保存。西边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即澄观)塔,六角五层,高约7米,塔上镶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
窦皇后陵
窦皇后陵位于灞桥区。窦皇后即汉文帝刘恒之妻,景帝刘启之母。公元前156年,景帝刘启即位,她被尊为皇太后,身居尊位达四五十年。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皇后卒,葬于白鹿原南,与文帝霸陵分居原之两端,属合葬。因其位置在霸陵南,故称南园。
窦皇后陵平地起冢,形如覆斗,封土顶部和底部平面均近方形,陵园的西墙和南墙部分城垣遗迹尚存。陵园内发现大量建筑遗存,有西汉简瓦、板瓦、云纹瓦当等。陵园附近,有专为陵园建筑烧造砖瓦的窑址。陵园东部的从葬坑内出土陶罐、彩绘陶罐及马、牛、羊等动物骨骼。窦皇后陵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其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牛坡遗址
老牛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燎原村西北,为新石器时代至殷商时期(约前4000—前1100)遗址。
老牛坡遗址区内,商代遗存包括房址、灰坑、墓葬与车马坑、陶窑等,出土铜、陶、玉、石、角器文物。发现有一座东西长37.5米、南北宽约15米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遗址中发现青铜冶铸残渣,出土有陶范、草拌泥墙皮残块等。墓地位于遗址南侧,除发现有车马坑、马坑外还发现有墓葬50多座,中型墓椁室有边箱,这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墓葬边箱实例,对于研究夏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商文化的分布、商代多国文明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老牛坡遗址是商文化西部的一处重要遗址,面积大,遗存丰富,大型建筑基址、青铜冶铸和较高等级墓葬的发现,说明这里是商王朝在渭水流域的一处中心聚落遗址。
鱼化寨遗址
鱼化寨遗址位于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村西北侧,现存4万多平方米,是一处内涵丰富、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2003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鱼化寨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750多平方米,发掘出环壕2条、房址70座、灰坑窑穴170多个、墓葬58座,出土可复原的陶器100多件、各种生产工具和装饰品400余件。据考古钻探、发掘及整理结果分析,该遗址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即仰韶文化早期为主,个别遗迹单位可晚至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对研究关中地区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9月16日鱼化寨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二龙塔
二龙塔·唐代·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温家山村东南。
保护范围:塔身及其基址四面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南外延40米,东、西、北外延10米。
2003年,二龙塔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二龙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中渭桥遗址
横桥遗址在今窑店镇南东龙村以东150米处。秦建都咸阳后,渭北有咸阳宫,渭南有舆宫。秦昭王为接通南北二宫,于渭水之上造桥,名横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扩建咸阳宫的同时,也扩建了横桥,所谓“渭水贯都,以象天流,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西汉初重修横桥改名横门桥、渭桥。景帝刘启五年(前152)在今高陵县耿镇南建渭桥,后称东渭桥,武帝刘彻建元年三年(前38)在今秦都区两寺渡一带“初作便门桥”,后称西渭桥。唐代以横门桥居中,故称中渭桥。三国至魏,中渭桥多次又废又修。
唐太宗贞观年间,又将此桥东移10里至阳陵之南,唐末桥仍在。
渭河3桥以中渭桥规模最大,桥广6丈,南北380米,68间,750柱,122梁,柱南北有堤激(泊岸),桥之北端垒石。西安北郊高庙村北2里贵家花园发现有南北方向的古桥遗址,宽度,可通马车,遗址北对窑店。
2019年,中渭桥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化羊庙东岳献殿
户县化羊庙东岳献殿,古建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
化羊庙东岳献殿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庞光街办化羊峪口,建于元代,已有700余年历史,为西安地区现存少有的元代建筑之一,五间六楹,单檐庑殿顶,捏花琉璃脊,青布瓦屋面,檐下施平身出两跳五彩斗拱,室内由彻上明造,遍施彩画,梁柱斗拱等主要构件构成,保持着明显的元代建筑风格。
化羊庙留存有宋真宗“万岁牌”一面;元世唱祖忽必烈之孙安西王忙哥刺敕令旨碑——蒙汉文石碑一通,碑高2.37米,上部蒙佯文,下部汉文。
2019年铵10月7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元至清;编号:8-0463-3-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