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西安旅游景观风景攻略网,西安自助游资讯信息,西安景观风景摄影教程尽在于此。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西安自助游资讯信息 4年前 (2021-06-12) 2394次浏览 已收录
西安旅游景点景区,景观风景摄影照片,订制打印照片相框,家居装饰企业装潢请进入

 

周知:门票价格会跟实际略有出入,以实际门票价格为准,本文只作为参考价格。

西安事变旧址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摄影:中国)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西安事变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事变旧址包括张学良公馆、止园、兵谏亭和新城黄楼,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学良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原金家巷五号)。民国21年(1932年)建,系东西排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东楼为机要房,中楼是客厅和会议室,西楼系张学良居室(在三楼)。“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代表团、张学良与杨虎城、南京代表团在此举行三方会谈,达成“六项协议”。会谈期间,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博古等下榻于东楼。1986年12月,公馆建成“西安事变纪念馆”。

【止园】在西安市青年路中段北侧。为民国19年(1930年)杨虎城购置清代庙产而建的公馆,原名仁王院、十方院。初建成时,为纪念他从胶东、豫东作战凯旋,取“紫气东来”之意,命名“紫园”。民国22年(1933年)杨虎城被免去陕西省政府主席职务后,改称“止园”,借以表明仅止于斯的心迹。止园坐北面南,主楼系一传统宫殿式建筑,拱顶,飞檐,碧瓦,朱梁。楼前有一花园。“西安事变”前夕,张、杨在此密商兵谏事宜。民国25年(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曾到止园,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做出努力。1982~1985年,进行全面维修,建成“杨虎城将军纪念馆”。

【兵谏亭】位于临潼县骊山西锈岭山腰虎斑石处。民国25年(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来陕,筹划高级军事会议,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强迫张学良、杨虎城率部进攻红军。张、杨多次苦谏无效,遂发动“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卫队迅速占领华清池前院,蒋介石匆忙越墙东逃,摔伤后由侍从扶掖,藏于骊山西锈岭虎斑石畔的穴洞。天亮后蒋介石被发现,后被护送到西安绥靖公署大院。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虎斑石一度改称“民族复兴石”,当局在此建钢筋水泥亭一座,名“正气亭”。民国35年(1946年)胡宗南重修此亭,改名“蒙难亭”,亦称“民族复兴亭”,国民党军政大员陈诚、戴季陶、陈立夫、戴笠等曾题词刻石。1949年西安解放后改名“捉蒋亭”,陈诚等题刻全被铲掉。1986年12月此亭改为“兵谏亭”。

【新城黄楼】在陕西省人民政府院内,始建于民国16年(1927年),因墙壁为黄色,房顶覆以黄琉璃瓦而得名。系民国时期陕西省政府和西安绥靖公署所在地。黄楼为高台上所建的传统砖木结构平房,由居中的会议大厅和东、西厢房组成,总面积916.36平方米。民国25年(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当天,蒋介石自临潼被护送回西安,住黄楼东侧一套间。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管理、使用。

交通

于西安火车站乘游5路,华清池站下车即达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旺季(3~11月):07:00~18:00淡季(12~2月):07:30~18:30

景点位置

陕西省西安临潼区华清路38号

 

西安钟楼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西安钟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钟楼,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西安是明代的全-政重镇,西安钟楼无论从建筑西安

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钟楼构建于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

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

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关中一带连-生地震,民间相传城下有条暗河,河里有条蛟龙,蛟龙在翻身,长安在震动。朱元璋怕了,心里感觉不踏实,于是想办法要压着它。道人术士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钟楼,钟乃天地之音,可镇住蛟龙。为此,朱元璋专门修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钟楼,并调来“天下第一名钟”景云钟前来助阵。

钟楼修了,景云钟挂了,朱元璋又派他的大儿子镇守西安,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秦藩王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碑林博物馆正门口那两个铜狮子,就是秦藩王王府的东西。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但这位太子返回后一病不起,次年便死了。迁都西安一事终未实现。西安钟楼

建筑特色

西安钟楼下部为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表面用青砖砌成,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自地面至楼顶高36米,其中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建筑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整体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由斗栱支撑,顶尖部为真金铂包裹木质内心的“金顶”。在微翘的屋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约6米的十字相交的券洞,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现在券洞早已封闭。钟楼周围建有公路转盘,地下有专供人行的环行通道。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7、8、601、611、618路等公交车钟楼站下车;

或乘坐3、6路等公交在“鼓楼”站下车;

或乘坐地铁2号线在“钟楼”站下车

门票

35元/人(钟楼);

50元/人(钟楼、鼓楼联票);

旺季钟楼敲钟10元3次

开放时间

4月1日-10月31日为8:00-22: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为8:00-17:30

景点位置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大街

 

明秦王墓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明秦王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王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秦王墓为明代13代秦王家族墓地。明朝240年间镇守西安府的13个秦藩王,史载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其后二百多年间,共有十三位明藩王去逝,他们死后下葬的13座陵墓和50余座陪葬墓冢散落在东起鸣犊西至三爻一带的少陵、凤栖塬上。

明制藩王、诸王出生后二岁,开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讳避墓,称为井。当时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后九井共十八寨均发展为村庄。所谓“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每个井就是一处藩王家室陵。今以大府井为首(今长安区韦曲镇大府井村北)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十)子井,共九井和护陵军营形成许多寨(东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其历史跨越二百四十多年。

秦王朱樉墓在西安市南郊杜陵原上,长安县东武村西。

秦愍王朱樉是明太祖朱元璋次子,洪武三年-为秦王,是为第一代秦王。洪武十一年(1378)就藩于西安,镇守关中和西北。由于政绩比较突出,所以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被举荐为宗人府宗人令,洪武二十八年(1395),诏令帅平羌将军宁正征叛番于洮州,番惧而降,皇帝赏赐甚厚。同年三月薨,葬于今长安区杜陵原。

墓冢在今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坐北向南,现封土高约20米,周长l87米。墓前神道两旁有华表、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石马、石人、石狮等大型石雕l8件,均系明初雕刻,造型、刻工均极精美,是一批明代石刻艺术的精品。石雕由南向北依次为:八梭形华表、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石马2对、双手持笏的文官和双手持剑的武官各2人,另有1对神情凶猛的蹲狮蹲于门阙两旁。华表上的蹲兽已不知去向,有一具石羊和武官也没了踪影,墓碑已荡然无存,只剩下驼碑的大龟,且已残缺。有些陪葬墓被当地村民挖冢取土毁不成形。东南的四座墓中有两座为第三代秦王僖王朱志恒和和第四代秦王怀王朱志均。

僖王朱志恒是隐王朱尚炳的儿子,第三代秦王,永乐二十二年(1424)薨。据《咸宁县志·陵墓志》载,墓在大府井东北愍王朱樉墓旁,据专家分析可能在朱樉墓东南4座墓冢之中,现无法确认。

怀王朱志均是僖王朱志恒的庶兄。因志恒无子,其庶兄由渭南王继承王位,在位两年,于宣德元年(1426)薨,陪葬于朱樉墓旁。据《咸宁县志·陵墓志》载,墓在大府井东北朱樉墓东南4座冢之中,具体位置尚待确定。

2006年明秦王墓作为明代的古墓葬,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鸠摩罗什舍利塔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鸠摩罗什舍利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鸠摩罗什舍利塔俗称“八宝玉石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三十余公里户县的草堂寺内。

鸠摩罗什的祖先是印度人,出身于相国之家,罗什于344年生于新疆库车。因他少时聪颖过人,被称为“鸠摩罗什”,意思是“神童”。他7岁时当了和尚,12岁游历西域诸佛教国,以精于佛学闻名。吕光在383年破龟兹,征服了西域30余国,得鸠摩罗什和2万多峰骆驼,载着西域的珍宝文物而归。386年,吕光回到凉州,建立了后凉国,定都姑藏。随这而来的鸠摩罗什就住在武威,讲经说法,传播佛教达十七八年之久。401年,姚苌之子后秦国王姚兴灭后凉国,迎鸠摩罗什到长安,尊为国师,奉之如神,让罗什住在陕西草堂寺译经-,他临死时说:“所译经典,要是没有违背原意的地方,死后焚身舌不烂。”409年8月12日,罗什死于长安,享年70岁。相传,武威罗什寺塔是埋葬他不烂之舌之处。

罗什寺塔最早建于后凉(386-400年),塔及寺院在唐时大力扩建,明、清皆有修葺。其间于明代成为陕西凉州大寺院,英宗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为罗什寺院颁发了大藏经,并下圣谕道:“刊印大藏经,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凉州大寺院,永光供养。”此谕现完好保存于武威市博物馆。1934年,罗什寺塔被重修。

塔为玉石结构,单檐亭阁式,高2.33米。全塔用玉白、砖青、墨黑、乳黄、淡红、浅蓝、赭紫、深灰等八种颜色的玉石雕刻镶嵌而成,所以俗称“八宝玉石塔”。塔的形制很特殊,虽属于亭阁式塔,但其下部承以山岳波涛,须弥座由浪花波纹所组成。在以波浪形组成的仰莲盘上,置八角形亭阁塔身,刻出大门和直棂窗,其上覆以四出方形屋顶。屋檐下用阴刻的佛像、飞天,极为生动流畅。塔刹形制也具独特风格,在简洁的刹座上,刻出巨大的似莲瓣形花叶,承托巨大的扁圆宝珠。此塔的造型、雕刻,均极雄健精美。体形虽然不大,却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唐代建筑雕刻品。

1953年至1978年塔进行了全面修葺,并建立“草堂寺文物保管所”予以保护;2001年鸠摩罗什舍利塔作为唐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灞桥遗址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灞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

灞桥遗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灞桥街道灞桥街村南侧,灞河河床内,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灞河,古代原名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公元前7世纪)称霸西戎,为了炫耀武功,才把这条河流改名灞水。

灞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巨型桥梁之一。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在古代科技史上地位独特。

灞桥位于西安向东的交通要道。灞桥东岸的灞桥镇一带,古代有潼关路、蒲津关路和蓝田路三条要道交汇,潼关以东大半个中国的-百姓都要通过这座桥梁进入长安。灞桥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控制交通的重要关卡。桥头建有驿亭,设置亭尉盘查过往行人.夜间断绝交通以保证安全。灞河,古代原名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公元前7世纪)称霸西戎,为了炫耀武功,才把这条河流改名灞水。

灞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巨型桥梁之一。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在古代科技史上地位独特。

灞桥位于西安向东的交通要道。灞桥东岸的灞桥镇一带,古代有潼关路、蒲津关路和蓝田路三条要道交汇,潼关以东大半个中国的-百姓都要通过这座桥梁进入长安。灞桥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控制交通的重要关卡。桥头建有驿亭,设置亭尉盘查过往行人.夜间断绝交通以保证安全。

灞桥成为官方无限权威的象征。中国占代封建社会对百姓的控制极为严格,出门旅行必须持官方发给的专门文书“过所”(通行证),否则便被视

为非法予以扣留。这也加大了它的知名度。西汉名将李广就曾在灞桥驿亭被扣留过。这位高级将领一度没有任职,一次狩猎归来,天色已晚,路过灞桥,喝醉了酒的灞陵尉盘查再三,还是阻止通过,虽经随从人员再三说明身份,但那位醉汉硬是不买账,“飞将军”李广也只好忍气吞声在驿亭呆了一夜。

灞桥的出名也与“长安八景”之一的“灞桥风雪”有关.灞桥两岸,河滩宽阔,长桥跨河,垂柳依依,碧水蓝天,一望无垠。暮春时:节,风吹柳絮,漫天飞舞,宛如雪花,这就是历代诗人咏赞不已的“灞柳风雪”.汉唐时节,长安人有亲戚朋友东行时,常常要三十里相送到灞桥驿(滋水驿)折柳赠别,以“柳”与“留”二字谐音,表示留恋不舍之情,久而久之,灞柳、灞桥竟成为乡思与离愁的代名词。

灞桥街道:以长安八景之一“灞柳风雪”闻名于世的灞桥古街道位于西安市东郊,距市区约15公里,是东出西安的东大门。全街道总面积约43平方公里,人口5.1万,辖30个行政村,耕地3.8万亩,有中央、省、市大中型企业20余个,大中专院校5所,乡镇企业几十家。 灞桥街道道路基础设施优越,立体交通,四通八达。

大秦寺塔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大秦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秦寺塔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终南山北麓楼观台旁的大秦寺遗址内大殿的东侧。

大秦寺是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公元七世纪中叶,罗马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称为“景教”,因唐代时称罗马为大秦国,所以称该教为“大秦景教”,称景教寺院为“大秦寺”。据碑石记载,唐贞观九年(635),景教传达教士阿罗本率教团来到唐都长安,请求传教。唐太宗对该教的入传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并给予了礼遇和恩宠,颁诏准许阿罗本建寺传教。朝廷遂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了景教寺,周至大秦寺为此时所建,由于初唐几代皇帝对景教崇信和保护,该教发展迅猛,一度流行全国各地,曾创造了一个“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辉煌时期。

唐会昌五年(845),武宗灭佛时祸及景教,传教士全部被驱逐出境,各地之景教寺均被关闭,周至大秦寺也不例外,风雨沧桑,千年古寺曾三易其主,景教之后,道教占据过,佛教也曾占据过,但寺名一直沿用至今。清嘉庆年间(1796—1820),白莲教义-战周至,该寺焚于兵火,唯有大秦古塔幸存。

大秦寺塔,又称“镇仙塔”,坐南向北,砖结构。该塔为七层八棱楼阁式空心砖塔,通高40.90米,内砌圆直径为10.86米。塔的第一层正面辟门,门宽1.38米,每面边长4.3米。四面错落券门,二层以上有木楼梯可通塔顶。第一层塔壁甚厚,达四米左右。塔身二、三、四、五层对开两门,交错而上,到六、七层则前后垂直开门,塔身也急剧收进。塔的外檐出檐甚短,檐下用砖制斗拱,朴实无华。仅在转角部位出方形倚柱,柱头使用阑额一条。塔身轴心偏离垂直线2.7米。大秦寺塔后有丘木山五峰岭为背景,西沟数百亩竹林郁郁葱葱,东与楼观台接壤,依山而建,塔、山璧合,浑然一体。该塔造型古朴,美观大方,被誉为我国古塔中之佼佼者,特别是该塔内遗存有景教泥塑和古代叙利亚外文刻字多处,这些都是研究古代西文化交流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2006年大秦寺塔作为宋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

2006年3月~2009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蓝田县五里头村北宋吕氏家族墓地进行了调查、测绘、勘探及发掘。共清理墓葬29座(成人墓葬20座、婴幼儿墓葬9座)和东、西、北三侧围沟各一处,调查勘探家庙遗址一座。出土遗物700余件组,砖、石墓志铭24合。

墓地东、西、北部均有围沟环绕,形成长321、宽273米南部敞开的南北向长方形墓园。墓葬群位于墓园正中偏北,墓地中轴延长线正南500米处为吕氏家庙“吕氏庄阁云寺”故址。墓葬排列脉络清晰,中轴线上自南向北纵向贯鱼式为长子长孙系列,横向则按辈份分排布置。墓地使用时间为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至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共计埋葬五代吕氏族人。

陕西蓝田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地是近年来发掘的重要的北宋时期的高等级士大夫家族墓地之一。经过4年的持续发掘,不仅清理了4代人的29座墓葬,而且发掘了具有享殿功能和坟寺功能的家庙,神道和兆沟,揭示出了一个墓地的完整布局和结构。这是以往包拯家族墓地、安丙家族墓地、富弼家族墓地和韩琦家族墓地等名臣的家族墓地发掘都未能做到的。完整揭示的家族墓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以就墓地的布局,风水堪舆和丧葬观念等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发掘0土了24方墓志,因此大部分墓主的身份清楚,对于墓地的布局和墓穴的安排有较清晰的认识。从中可见,吕氏家族墓地的布局与宋代流行的五音墓地有较大差别。从司马光《书仪》,程颐《葬论》等文献记载看,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举世若狂的风水堪舆观念是持批评态度的。吕氏家族墓地的安排和采用土洞墓室的作法似与文献记载相合,并与文献记载的司马光墓相似。吕氏家族墓地的发掘还从多个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收获,由于墓地保存较好,发掘0土了丰富的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种类和出土位置,墓葬结构所表现的藏尸观念等,都将极大的促进对宋代丧葬习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

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位于西安南郊凤栖原上,地处秦汉时杜县东部,东距西汉宣帝杜陵约6公里,西北距西汉长安城约40公里。2008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航天管委会基本建设中,发现该家族墓地,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其进行了勘探发掘,目前已有许多重要斩获或突破。出土重要文物1800多件,其中700多件彩绘陶甲士俑和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鎏金银、错金银青铜器,有着重要学术意义。

墓地阶段发掘几项主要成果

1.墓园布局

该墓地规模大,规格高,主从分明,序列整齐,时代自西汉中晚期延续至王莽时期,面积约4万平方米。墓地核心区域是一平面略呈方形的墓园,东西长约195米,南北宽约159米,由甲字形大型墓M8及其从葬坑K1~K6、中型墓M25、高规格祠堂建筑(基址)以及4条兆沟构成。墓园周围祔葬十数座中、小型墓,与墓园一起构成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

M8位于墓园的中心,长65米,宽24.5米,深15米,北向,斜坡墓道。墓内前后分置砖椁木椁两重结构的椁室2座和土圹木椁结构的耳室3座。墓室开挖和回填规划细密,其东、南、西三个壁面均留有整齐划一的“之”字状台阶。墓室建筑、回填过程也留有非常重要的迹象,表明当年葬埋时也有非常复杂的礼仪活动。

M8东西两侧置从葬坑6座。从葬坑均为南北向长条形,宽4~5.5米、深约5米,长6~38米,北端设阶梯式通道。目前发掘的K3、K4、K5、K6中清理出着衣式彩绘陶甲士俑、木甲士俑、小型车马和一些青铜器物。

位于M8东侧偏南的M25很可能是M8墓主的夫人墓葬。墓呈甲字形,北向,砖券墓室,斜坡墓道,出土有玉衣残片、陶器、车马具等。

M8正东约80米处有祠堂建筑,编为一号建筑基址。一号建筑基址主体部分是面三进五的方形堂室,边长19米,现已经清理出较为完整的台基、柱础、门道、回廊、踏步、散水等建筑遗迹。祠堂建筑后期还经扩建,扩建部分遗迹虽然零星破碎,但地层关系仍清晰可寻。

墓园四围有兆沟,兆沟深度均为2~3米,长宽则各不相同。南兆沟长70米,宽达20米,北兆沟亦长70余米。东西兆沟则分别长20米许。

墓园外侧祔葬后世墓葬,东侧有祔葬墓9座,呈南北一字形排列;西侧有祔葬墓1座;北侧有祔葬墓2座。祔葬墓均朝向主墓,即东侧的墓道西向,西侧的墓道东向,北侧的墓道南向。现已发掘祔葬墓10座,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钱币器物,该墓地从西汉中期一直延续到王莽新朝,且布局完整,有明确的向心特征,对汉代丧葬制度研究无疑有特殊认识价值和重要学术意义。

2.大墓M8的从葬坑

M8两侧6座从葬坑有特殊的文物内涵,也为判断墓主提供了重要标尺。目前发掘清理和部分发掘清理的有5号从葬坑、6号从葬坑、3号从葬坑、4号从葬坑,已经取得了可观收获。

从葬坑皆挖筑,比较规整,底部皆设木椁,木椁内尚有彩饰痕迹。椁底放置随葬品,主要是陶甲士俑、木甲士俑及与军旅题材有关的各种金属兵器、其他用器等。

从葬坑K5已基本发掘清理结束。K5位于M8西南处,原始地面已遭破坏,开口于耕土下,打破黑垆土和马兰黄土。其平面略呈“凸”字形,总长约12.8米,坑长8米,宽5.2-5.35米,深4.9米,北边有台阶式通道。坑底部设置楔卯结构的木椁室,长5.34米,宽2.3米,高约1.4米,由垫木、地板、立柱、侧木、棚木、封门等构成。坑的北端置封门两道,封门之外(北)即是台阶式通道,通道长4.8米。

木椁室北部(端)靠近通道的位置出土有青铜钟2件、青铜钺1件、陶器2件,以及数量较多的小型铁剑、铁戟、铁环首刀、漆器残迹等。

木椁室主要随葬品是着衣式陶甲士俑,按每排(东—西方向)15件、共17排,共约放置255件,出土时大体保持原有位置,只是已倾倒成为头南脚北斜向仰卧或侧卧的姿势。甲士俑陶制彩绘,装木质胳膊,高58-61厘米,着衣披甲,束巾戴胄,执兵列队,气宇轩昂。每件俑一般配置一件兵器(剑或戟或弩),部分俑配置两件兵器,有些俑还负有箭囊。从武器配置区域看,位于椁室边侧的陶俑大多配置有铁戟,而位于中部的陶俑大多配置弩机。

陶甲士俑皆裸体,头、躯体、腿足等主体部分模制并加以修饰,发髻、生殖器、足趾等部位则以手工捏制,烧成后再装胳膊,施彩绘,着衣戴饰,制作相当细腻。现在这些甲士俑的胳膊、衣、甲装等都已腐朽成灰,不过俑体依然姿容生动,彩绘鲜亮。

该坑内还出土“卫将长史”、“当百将印”铜印,弥足珍贵。

3.墓园周围的祔葬墓

凤栖原墓地祔葬墓以墓园东边9座脉络最为清晰,这次已发掘了7座,有不少重要发现。其中M3为积沙墓,M4为积沙积石积炭墓,M5为砖室墓,M6、M7则为洞室墓。各座墓皆严重被盗,所幸墓葬形制还都完整,耳室都有重要器物出土。

M4处于墓园东侧约20米处,墓室居东,斜坡墓道朝西,总长约36米。该墓葬为积沙积石积炭墓,呈甲字形土圹状,墓道、墓室壁面均留台阶,共三层,以防壁面塌垮。墓室与墓道交接处有木结构封门,将墓葬分成墓室和带有耳室的墓道两个单元,各室内共出土随葬品172件(套)。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开口南北宽12,东西长16米,深12.7米。棺置(朽化唯留痕迹)于木椁中部,木椁之外又有砖椁,木椁之外六面均堆积木炭。砖椁之外六面均填有沙、石。沙、石逐层设置,共厚约6.3米。砂、石堆积将砖砌椁室包围在中间,以能够最大可能的防盗。沙石堆积达440余立方米。但椁室依旧屡屡被盗,余留陶器残片、五珠钱币、玉器残片、棺钉等物。

墓道南、北壁在靠近墓室的位置各设有土洞状耳室一座,室内为木箱结构,置随葬器物,均为土坯封门。北耳室,放置有陶罐、釉陶罐、原始瓷罐、陶壶、车、马、伞等。其中陶器36件。南耳室,放置有木箱、铁釜、陶钵以及百数件铁质随葬明器构。

该墓葬是西汉中晚期典型的积沙积石积炭墓,在该家族墓地中较为重要,为研究该时期大、中型墓葬结构的发展变化,以及深入研究该家族财势消长,提供了典型而又重要的资料。

M9位于墓园西侧约20米处,墓室居西,墓道朝东,总长约22.4米。

该墓为长方形斜坡道砖券墓,墓室拱顶,分为前后室,前室北侧有壁龛,砖封门。被盗。

墓道平面近长方形,长18,宽0.88米,坡度25°。墓道内填五花土,较为密实,但不见夯打痕迹。墓室位于墓道西端,底部距地表约10.10米。前室长1.94米,宽0.96米,高1.40米,出土釉陶壶1件,漆器残件、泡钉等。龛室附于前室北壁,地面高于前室地面,有釉陶壶1件,陶罐、铁釜各1件,以及漆器残件。后室长2.36米,宽0.96米,地面高于前室地面,为放置棺处,散见一些人骨和棺钉,漆器残留小铜件,棺痕迹象不明确,以人骨遗留迹象推测为单人葬。

因盗扰严重,木棺的位置尺寸不详,葬式葬法、墓主身份均不明。但墓葬形制、余留陶器的特征等材料分析,该墓时代属于西汉晚期,不晚于王莽新朝。

出土大量珍贵器物

凤栖原墓地目前已出土各种器物1800多件,有金器、鎏金银错金银器、青铜器、铁器、原始瓷器、陶器以及漆、木、革、衣等有机物类杂器饰物留下的许多遗迹等等。

1.M8前椁室出土的两辆原大彩绘车辆,出土了较多鎏、错金银的铜车马器,同时清理出了非常漂亮的彩漆车轮和伞盖等遗迹;M8耳室还清理出20多枚“卫将长史”封泥,出土许多原始瓷、彩绘陶或釉陶的壶、罐等,其中有些釉陶壶、罐上还饰有彩绘。

2.从葬坑已出土陶甲士俑700多件,甲士俑所佩刀、剑、戟、戈、矛、镞、弩机等铁兵器1000多件,青铜滴漏、青铜钟、青铜钺、铜印章和成套铜量器、衡器等40多件。许多器物与迹象有明显的配套或组合关系。

3.祠堂建筑基址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有方砖、条砖、空心砖、筒瓦、板瓦、瓦当等,还出土有“长乐未央”文字瓦当和回纹砖。

4.祔葬墓也出土了数量较多、类型丰富的陶器、瓷器、釉陶器以及玉器、钱币、车马器、铁质炊器等随葬品数百件。还清理出了一些皮质甲片和一些漆器残片。一些陶器还有残留物可供检测,以确定其用途和意义。

墓园主人为大司马卫将军张安世

M8的从葬坑K4中,发现大型篆书“张”字铜印,印面长7厘米,宽4厘米,有捉,表明该从葬坑为“张”氏所属,亦即标示该大型甲字形墓葬M8的主人应为“张”姓,该墓园即为张氏墓园。M8耳室出土20多枚“卫将长史”封泥,则表明墓主可能职掌“卫将军”。西汉一朝担任过卫将军的张姓,文献记载唯张安世一人,而文献记载张安世的葬地也正好在这一带。

张安世死葬有记。现揭示出的如此高规格的墓园、大型高等级漆绘车辆、高等级从葬甲士俑、高规格祠堂建筑和许多高规格的随葬重器,也都与文献记载张安世死后御赐茔地,御送“轻车甲士”,将作“起冢祠堂”一一相合,文献与发掘资料双重印证了该墓园即属宣帝赐予的墓园,墓主应即张安世。

西汉一朝,张安世的影响仅次于霍光,在宣帝朝“麒麟阁十一功臣榜”上,“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即位居第二。霍光死后,张安世以大司马卫将军并领尚书事而位极人臣。张安世一门三侯,张安世家族也以八代高官大宦未失侯位,为史家称奇,认为“自昭帝封安世,至吉,传国八世,经历篡乱,二百年间未尝谴黜,封者莫与为此”。

考古发掘揭示的墓园及周围祔葬墓所反映的家族墓地的基本情况,与张安世及其家族的消长和所处时代的变化完全符合,凤栖原家族墓地亦应是张安世家族墓地。

重大收获与意义

通过一年来的发掘研究,我们已基本确认了凤栖原墓地、墓园的属性,清楚了它的基本范围、布局、形制以及墓园墓地之间复杂的前后关系。凤栖原汉墓群应该是一处以M8所在的墓园为核心的家族墓地,从时空延续角度讲,它也是在早期张安世墓园的基础上,逐代向周边延续扩大的家族墓地,由墓园到家族墓地的变化特征明显。祔葬墓时代越早,规模越大,时代渐晚,规模渐小,时代最晚,规模最小,时代从公元前62年开始直到王莽新朝,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张安世家族消长变化的标尺,看作此一时期社会政治文化变化的特殊标记。完整的“列候”级别的西汉墓园及墓地的发现极为罕见,有着明晰的时代脉络和墓主确定者更是难能可贵,应有非凡的历史学、考古学的价值。

西汉家族墓地墓园布局设置如祠堂、兆沟、从葬、陪葬等等,都有其值得注意的特点,尤其是其中的“御赐”因素等,这些都极大丰富了汉代社会丧葬礼仪制度研究资料,对于认识其他汉代高等级墓葬的葬制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这次发掘中发现许多有独特认识价值的考古迹象和重要文物,大量陶甲士俑、木甲士俑和高级车马资料的出土,都刷新了我们相应领域的考古认识,众多种类的随葬器物,不仅等级高,而且由于墓葬年代清楚,器物演变的轨迹和序列清楚,从而成为考古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资料甚至时代标尺。

此次发掘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收获,我们清理出了大型墓葬M8填埋时多个复杂步骤中所留下的建筑痕迹,这对古代丧葬制度研究提供了全新资料。

 

香积寺善导塔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香积寺善导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积寺善导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神禾原上的香积寺内。

善导(公元613——公元680年),也称光明和尚,是山东临淄人,自幼出家,是佛教净土宗创始人之一。他在光明寺期间,大力宣传净土信仰。相传曾著有《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很受长安僧俗的尊崇,信徒甚多,圆寂后,门徒为他建塔以示纪念。净土宗教义于公元八世纪传入日本后产生很大影响,他们尊祟善导为高祖。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和净土宗信徒不断前来善导塔朝拜。1980年5月14日,在善导大师圆寂一千三百周年之际,中日两国佛教界人士在香积寺举行法会活动,以纪念善导大师,从而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寺为唐代著名的古刹,始建于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是佛教净土宗的门徒为纪念第二代祖师善导而修建的。寺名的来历众说纷坛。香积寺依山傍水,昔日殿宇峥嵘,古塔高耸,香烟缭绕,古木参天。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香积寺》赞道:“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善导塔,平面方形,底层边长9.5米,顶层不足4米,外轮廓成方尖锥体,是唐塔中罕见的方塔。塔为仿木结构密檐式,砖砌十三层,已残裂,现存十一层,通高33米。底层较高,以上各层骤变低矮,但密檐之间的距离比一般密檐塔大,边宽也由下至上递减,每层各面都有四根砖砌凸起的方形倚柱,将每面划分为三间,中间为券门,两侧为假窗,底层东、西、北三面各有券形龛一个,南面辟门,塔身用赤色描绘柱访,斗拱和窗棂的结构。塔门上题有“涅槃盛事”字样,于清乾隆年间重修寺庙时刻。塔身四面并刻有楷书,内容为《金刚经》,字迹雅秀,笔力遒劲,颇引人注目。塔内空到底,室为方形,每层用木楼板隔开。1979—1980年间,对善导塔基台座、塔身、塔檐加固维修,并增设塔内楼梯,沿梯而上,可登塔顶。

2001年香积寺善导塔作为唐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周丰镐遗址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西周丰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

丰镐是西周文王所建“丰邑”和武王所建“镐京”的合称,丰邑在沣河的西岸,镐京在沣河的东岸,遗址分布在包括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新旺村、冯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门镇及昆明池故址等在内的广大地区,总面积超过了10平方公里。1933年曾由考古工作者进行过勘查,195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一直延续至今。

丰镐是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根据《考工记》的记载,当时的都城方九里,每边辟三门,城内纵横各九条街,王宫居中,左为祖庙,右为社坛,前为朝堂,后为街市,提出了城市布局的一般参考原则,可见在当时,城市的布局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划思想,布局规整有序。

通过考古发掘工作,在马王村、洛水村一带发现有一处王室贵族居住的宫殿遗址,遗址四周有泄水用的陶水管道和板瓦等大量的建筑构件。此外还发现20座土窑式和半地穴式的居址,应该是平民的居址,附近多发现有窖穴和水井。

在丰镐遗址还发现了400多座墓葬及陪葬的车马坑、马坑和牛坑。沣河西岸客省庄的车马坑中,随葬有驾四马作战用的戎车和驾二马乘坐的辎车各一辆,戎车驾马全部以青铜为饰,工艺考究,是奴隶主墓葬的殉葬坑。

遗址中还发现有许多西周末年奴隶主贵族逃亡时埋-铜礼器的窖藏,出土铜器近百件,如张家坡一处窖藏出土了53件铜器,其中有铭文的32件;马王村一处窖藏有铜器25件,其中有铭文的10件。这些青铜器造型精美华丽,铭文记载了西周王朝及方国的一些重要史实,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1961年丰镐遗址作为周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薄太后陵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薄太后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薄太后陵”又称“薄姬冢”,位于陕西西安东南的白鹿原上。陵墓中安葬汉高祖刘邦的侧室,汉文帝的生母——薄氏。公元前155年,政治精明、与世无争的薄太后去世,葬于此陵。陵墓曾于西晋末年被盗,后被修复。陵墓封土形似复斗,陵前有清朝树立的“汉薄太后南陵”石碑,常有游人光顾。

薄氏是汉高祖刘邦的侧室、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氏出身低微,秦末诸侯纷起,魏豹称王,薄氏家将她献人魏宫。刘邦灭魏,她成为汉军俘虏,以后纳入后宫,生子刘恒。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凡被刘邦所宠幸的妃子多被杀戮或-。薄氏因在刘邦生前早巳失宠,所以得免于难。吕后允许她和儿子代王刘恒同去代国,成为代国太后。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大臣们议立汉嗣,他们鉴于吕后时期外戚专权,对继嗣外家选择非常严格,终于以“薄氏仁厚”为理由,迎立刘恒为皇帝,尊奉薄氏为皇太后。薄氏身居尊位后,从不擅作威福,尤其对股肱大臣,颇能尊重和爱护。一次,有人诬告绛侯周勃谋反,文帝轻信谗言,要将周勃交付审判。薄太后大怒,摘下帽子掷击文帝,斥骂道:“绛侯当年掌握着皇帝的玉玺,统率着朝廷禁军,他不在那时谋反,现在退居为小小绛县的列侯,反而会谋反吗?”由此可见,她在政治上相当精明。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薄太后去世,遗昭葬于白鹿原上,以便“左望”其夫高祖刘邦的长陵,“右望”其子文帝刘恒的灞陵。薄姬陵保护现状良好,陵墓邻近公路,交通便利。春秋两季常有人到此郊游。

薄姬(?―公元前155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汉高祖刘邦的嫔妃、汉文帝刘恒的生母。 薄姬原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妾室,魏豹被韩信击败后,薄姬被召入汉宫,但入宫一年多,却连刘邦的面都没有见过。 薄姬年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交好,约定三人之中不管谁先富贵,都不要忘了其他二人。后来管夫人、赵子儿先后受到刘邦宠幸。

八云塔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八云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云塔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

八云塔又称“瑞光寺塔”。唐景龙二年(708)中宗李显敕建瑞光寺,建塔于寺中。唐诗描述瑞光寺:松门山半寺……缭绕藤轩密,逶迤仰径涂。(《寄瑞光寺真空禅师》,《赠瑞光寺莹上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瑞光寺改建为崇明寺,后毁,明永乐元年(1408),复建为善胜寺,明末兵毁。清初修建周至县城时,将城内西南隅善胜寺遗址复建为瑞光寺,八云塔下废寺改建为演武厅,塔下废址辟为演武场。民国35年(1946)将瑞光寺改建为学校,即今西街小学。

塔为正方形的密檐楼阁式砖塔,共十一层,每层之间有砖砌的出檐斗拱,全高约42米。底层较其他各层约高一倍,底层塔北正中辟有券门,东、西、南三面,各有假券门。二层以上,每层各有券门两孔,分南北与东西间层对开。一至五层为砖砌隐起的斗拱,柱、枋为楼阁式,六层以上为密檐式。塔基周长35.94米。塔内原有木梯,可以攀登而上,瞭望四处景色。塔身上小下大,形如笔立,姿态雄秀。其形制和结构观察,与西安市区内的小雁塔十分相似。这座四面砖塔与众不同的是,底层每面各有两朵阴湿的痕迹,每朵约一米见方,虽大旱也不干,远近引为奇观,也因而得名八云塔。八云塔地处周至县城城西南的小土原上,塔势孤高,涌出天空,二十余里外即可见其形影,不仅是周至县城的显著标志,而且成为风光如画的渭河南岸别具一格的景物。

2001年八云塔作为唐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清真寺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西安清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市西大街鼓楼西北角,俗称化觉寺,因居大学习巷清真寺的东边,故又被称为东大寺。

西安清真大寺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据寺内现存碑文记载,清真大寺创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50余年的历史。历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现在规模宏大、壮观,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一组古建筑群。

寺院占地面积一万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全寺院沿东西走向呈长方形,共分四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砖雕大影壁和木构牌坊分立东西,该牌坊建于17世纪初,高约9米,琉璃屋顶,飞檐翘角,十分壮观。

第二进院落有石牌坊一座,后两侧有明、清重修碑记,碑阴刻有我国书法家米芾手书“道法参天地”和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书“敕赐礼拜寺”,是我国书法艺术之珍品。

第三进院落有寺院中历史最早的殿宇——勅修殿。殿内有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立的一通阿拉伯《月碑》,内容记载了伊斯兰教斋月时间计算的方法。院落中心矗立着三层八角攒顶的“省心楼”,结构稳固,造型精巧,是礼拜前宣礼者呼唤教徒礼拜的至高点。南北两厢的讲经堂珍藏有清代手抄本《古兰经》和描绘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地的《麦加图》。而宫殿东邻则有穆斯林教徒礼拜前沐浴的水房。

第四进院落为该寺的中心,在该院落的前中心有“凤凰亭”,这是一座集牌楼和亭阁于一体的独特建筑,亭上悬有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兵部尚书铁铉手书。“一真”二字和董其昌所提的匾额。

过凤凰亭,出海棠池,便是宽大的月台,台西礼拜堂。大殿面宽七间,进深九间,1300平方米,可容纳千人共同礼拜,殿内天棚藻井上有600多幅彩绘组成,用色讲究,构图巧妙,是我国伊斯兰教寺院彩画独特手法的体现。在殿内四周镶嵌大型木牌雕刻中文、阿拉伯文《古兰经》各三十幅,是目前世界伊斯兰教寺院中极为罕见的巨型《古兰经》。

寺内历朝匾额牌联极多,是道德教化的警句及书法墨宝的荟萃,寺内有许多珍贵的树木花草,连枝交映,流芳吐馥,使进寺礼拜的教民顿觉身临幽谷,烦嚣尽涤。大寺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或者海外的穆斯林前来礼拜,同时还接待了大量的慕名前来瞻仰的中外旅游者。

长安圣寿寺塔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长安圣寿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寿寺塔位于西安城南30公里处秦岭北麓长安县五台乡塔寺沟内。

圣寿寺塔,原名为“应身大士塔”。对寺塔的来历还有一说:据说隋文帝杨坚和他的母亲出游印度,带回佛牙一枚。来到南五台,见这里山清水秀,便于参禅诵经,就在此建塔。这里终年香火旺盛,随文帝也常来此消夏避暑,参禅礼佛。初唐时,太宗李世民的母亲每年也要来此朝拜几次。这样,南五台声名大振,成为佛教圣地之一。

该塔为七级正方形0式砖塔,高29.5米,底座周长7.5米,塔身的一、三、五、七层南=1匕两面和二、四、六层东西两面辟有券门,层与层之间砖叠突出为檐,并用砖雕砌成两排菱角牙子。二层以上的壁面为枋木制结构,每面又分为三间,用砖砌出倚柱、阑额及斗拱。塔的一、三、五、七层的南北两面及二、四、六层的东西两面各开拱券形门洞。塔壁面有柱、枋、斗拱等仿木结构。每层叠涩砌砖出檐,檐下饰有两层菱角牙子。塔顶有7个圆环形铁质相轮。最上面为八角形。塔尖也用平砖攒成,上面放置七圈铁质相轮,上面又覆有八角攒尖式铁刹。整个寺塔全用砖砌,构形精巧,风格古朴。

该塔与兴教寺内建于唐代总章二年(669)的兴教寺塔造型相近,因其坐落于狭谷之中,其塔壁面仍保持光洁,几乎看不到风化侵蚀的痕迹。据说在塔的下面,埋藏有佛祖的牙骨舍利。

2006年长安圣寿寺塔作为唐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城隍庙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西安城隍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城隍庙,位于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东侧,是天下三大“都城隍庙”之一,与北京、南京城隍庙齐名。

西安城隍庙占地约1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466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6年),清咸丰二年(1852年)复修,是陕西省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之一。

城隍庙分为庙院和道院两大部分;城隍庙山门口有座五间大牌坊,牌坊之上,斗拱重叠,牌坊之下,有铁狮一对。山门内有一条数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直达二门,其间有文昌阁一座。进入二门有一座精巧绮丽的戏楼,戏楼与大殿南北相对,中间场地上是一座气势宏伟的木质牌楼,楼檐有精美彩绘及阴阳太极八卦图案。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正中供奉西安都城隍,两侧配祀判官、牛头马面和黑白无常等鬼卒。
原主要建筑有大门、玉皇阁、乐舞楼、牌楼、大殿、道舍、厢房等,后大多被毁,现存有清雍正元年(1723)重修大殿一座,斗拱出檐,雄伟状观,顶覆琉璃瓦,前檐格扇门窗浮雕各种图案花纹,雕工精细,图案精美,殿内原塑立有城隍、判官、小鬼等像。庙外牌坊前原置立铜狮一对,均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所铸造。

此庙为西安著名的古道教庙宇和商贾百工技艺云集之地。

2001年06月25日,西安城隍庙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汉文帝霸陵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汉文帝霸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文帝刘恒墓葬,位于西安以东13公里处,霸陵乡毛窑院村以南。1956年8月6日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墓南靠白鹿原,北面灞河,东邻老柿坡,西接赤水沟。周长1000余米,高耸100米许,呈方锥体,两侧为箕形山凹对称,成弧形之势,远远望去如同凤凰展翅,当地称“凤凰嘴”,因陵墓座落于灞水之滨,名曰“灞陵”。陵前原有1棵古柏,柏下竖石碑1通,勒毕沅书写“汉文帝霸陵”,周围石碑林立,相互交错,大小高低参差不齐,令人难以清数。“文革”期间,大柏树被人砍伐,石碑有的被盗走,有的被打碎,连原来的遗址也被开荒种田。1987年,区、乡文化部门为保护文物古迹,仅寻出9块较完整的石碑,重新立于陵前。

汉文帝刘恒,高祖之子,早年封代王。太尉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后,迎立为帝。文帝以节俭著称,他在位23年,宫室、苑囿、车骑、服饰无所增益。日常所着丝衣质地粗厚并明令宠妃“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

汉文帝一改前代帝王移土起冢之惯例,选中此地作为自己的陵寝所在,下诏依山为陵,不另起坟。史载“治霸陵,皆为瓦器,不以金银为饰。”文帝提倡薄葬,生前留下遗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他反对国葬烦民,敕令治期间,民间“毋禁娶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并要求“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秦汉栎阳城遗址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秦汉栎阳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栎阳城遗址位于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关庄和御宝屯一带。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献公二年(前383)秦国都城由雍城迁至栎阳。公元前356年孝公在此诏令天下,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秦末项羽三分关中,栎阳曾作为塞王司马欣的都城,汉高祖刘邦也曾一度以栎阳为都城,最终消灭项羽,建立汉王朝,直到公元前200年才迁都长安。

1964年,陕西省文管会对栎阳城遗址进行了为期15天的调查和试掘。1980年至198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栎阳考古发掘队对古栎阳城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勘探发掘。考古证实,古栎阳城城址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约1600米。已发现南、西两道城墙及三座城门遗址,内有秦汉道路13条,其中东西路6条,南北路7条,街宽15.7—17.7米。城内有秦汉建筑遗址、一般居址和手工业作坊等15处。大型建筑遗址在中部,以一号遗址为代表;手工业作坊分布在城内东北和东南;一般居址比较分散,有的还与手工业作坊相杂处。城外东南、东北、西北部为墓葬区。多年来出土的文物有铺地砖、空心砖、绳纹筒瓦、板瓦、云纹、葵纹、素面瓦当,陶水管,陶碗、盂、罐、缸、鬲、鼎,金饼、“半两”、“五铢”、莽币,石磨、石夯头、斧、铁铲、铁鍤等。

2001年,栎阳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在遗址区树立保护标志。

西安革命公园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西安革命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革命公园位于西安市西五路东段北侧,占地一百五十余亩,创建于1927年2月,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党史教育基地”和“西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26年春,北伐战争前夕,匪首刘镇华在张作霖等的支持下,纠集一支号称“十万人”的部队,企图攻占西安,为北洋军阀扩大地盘。刘镇华围城8月之久,放火烧掉城外10万亩麦田,强征民夫在城周围挖掘了一条3公里的断绝沟,企囹迫使全城军民投降。国民军将领杨虎城、李虎臣带领全城军民坚守西安。后冯玉祥将军大军入陕,粉碎了刘镇华的阴谋。时称“二虎守长安”。在守城期间,死难者5万人左右,占当时城内人口的四分之一。

1927年,为了安葬和纪念死难的5万军民,冯玉祥率众公祭,建“革命公园”,园内建立烈士祠和革命亭,供市民凭吊纪念。公园在原清代满城废墟上建立的。当时冯玉祥、于右任、杨虎城等革命将士亲临负土填坑,在园内东西两侧堆起两个大冢,冢内集骨安葬了围城期间病、饿、战死的军民尸骸。1952年为纪念王泰吉、王泰城烈士,在公园东南角建烈士亭,亭内有纪念碑。

革命公园经过历年修建,主要建筑有革命亭、忠烈祠、东烈祠、西烈祠,东西大冢、花坛、亭台,开辟了莲池等。革命亭前的喷水池,立有太湖石,相传为唐兴庆宫遗物,在园中自成一景。园东有宽敞的展览室,常有书画展出。西南的“棋艺之家”,为棋艺爱好者的活动场所。北面是人造湖,湖上架设曲桥,并建有亭子,称为“湖心亭”。西北有假山,山上有石洞、茅亭等。西南系新开辟的游乐园,有电动马车和高空缆车等游乐设施,吸引了更多游人。

近年公园内建有刘志丹、谢子长、杨虎城等烈士塑像。

2019年10月7日,西安革命公园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地址:西安市新城区西五路53号

类型:城市公园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29-87429497

开放时间:

7:30-20:0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重阳宫祖庵碑林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重阳宫祖庵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祖庵碑林亦称祖庵石刻,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40公里处的户县祖庵镇北。

现存石刻文物80余件,其中碑石55通,绝大多数为元碑。大多数为螭首龟跌或方趺。许多碑文由赵孟(兆页)、韩冲、姚燧、王重阳、尹志平等名家高道所书。此外还有少量金代及明清碑石。碑石中以31通巨型元碑最为著名,记载道教全真派的历史、教义和-要旨等,内容可分为宗教历史、书法、内丹-等四种。以《十方重阳万寿宫记碑》、《全真教祖碑》、《皇元孙真人道行碑》及《皇帝玺书碑》等为代表。另有7通元代圣旨碑,其中5通是蒙汉文合刻碑。

祖庵碑林中的蒙汉文合刻碑对于研究元代文献中蒙汉对译及演变有重要价值,也是研究古代蒙古语言的第一手资料。碑铭比较详尽地反映了重阳宫和道教全真派发展起落轨迹和状况,较为集中地反映出全真教与金、元社会政治发展的紧密关系,所记载的全真教-方法,为研究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碑石还提供了大量有关寺院经济的重要资料。所有这些对于多方位研究元代历史和道教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2001年重阳宫祖庵碑林作为元代到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105县道

葛牌镇红25军军部旧址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葛牌镇红25军军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葛牌镇红25军军部旧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

1935年2月初,在徐宝珊、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人的率领下,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进入陕西,在葛牌镇全部歼灭敌人之后,成立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

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又进行了文公岭和袁家沟口战役,粉碎了国民党-派的多次围剿。随后,红二十五军组织贫苦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同时,颁布了《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将横行乡里和垄断市场的恶霸予以处决。

935年4月中旬,鄂豫陕省委在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总结了创建鄂豫陕苏区以来的工作,选举徐宝珊、吴焕先、戴季英、程子华、徐海东为省委委员。不久之后,红二十五军离开葛牌镇,南下山阳县和湖北郧西县等地。

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是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长征途中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也是关中地区最早的红色政权。它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半年时间,却发展壮大了鄂豫陕边的革命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川陕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2019年10月7日,葛牌镇红25军军部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西安秦之家摄影工作室网站版权所有丨如未特别注明 , 文章均转载自国外网站,版权原作者享有,本站只是转载发布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西安旅游景观风景攻略网 www.ping029.com.cn 来西安必须要打卡的西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二)
为您的家居摆设、装饰装潢形成独特视角与艺术文化气息
中国陕西西安夏季汉城湖公园大风阁夜景

中国陕西西安夏季汉城湖公园大风阁夜景

点击图片进入购买
春天的中国陕西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景观风景

春天的中国陕西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景观风景

点击图片进入购买
中国陕西西安市中心明代古建筑钟楼夏天的景观

中国陕西西安市中心明代古建筑钟楼夏天的景观

点击图片进入购买
水泥桌面上摆放的中秋节月饼、茶壶和茶杯

水泥桌面上摆放的中秋节月饼、茶壶和茶杯

点击图片进入购买
中国陕西西安秦岭北麓山脉路标景观电影风格

中国陕西西安秦岭北麓山脉路标景观电影风格

点击图片进入购买
中国陕西西安兴庆宫公园春天的绿色景观

中国陕西西安兴庆宫公园春天的绿色景观

点击图片进入购买
中国陕西西安明城墙南门永宁门黑金风格景观

中国陕西西安明城墙南门永宁门黑金风格景观

点击图片进入购买
中国陕西西安秦岭北麓山脉沣峪口瀑布景观

中国陕西西安秦岭北麓山脉沣峪口瀑布景观

点击图片进入购买
喜欢 (0)